郭汉闵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神话体系中,传说中有一位神秘的女神,居住在遥远的西方,这位神秘的存在就是西王母。她无疑是华夏文明中最为神秘的祖先神之一。从汉代开始,华夏的后代便如同仰望星空般遥望她那朦胧的身影,对她的神话充满了无限的遐想。特别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西王母的研究更是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学者们深入古籍文献,努力寻找蛛丝马迹,试图还原她的历史面貌。
关于西王母神话的起源地,学界提出了多种理论,包括“新疆说”、“甘肃说”、“青海说”、“西北说”、“四川说”、“东部说”以及“泰山说”等。此外,另有“巴比伦说”、“中亚说”、“印度说”等各种不同的说法。至于她的图腾和原型,也有“虎图腾说”、“鸟图腾说”、“猴图腾说”、“貘图腾说”、“戴胜说”等多个学说。华夏的星空辽阔无边,西王母的形象就像远方的明星,虽然她无形,却又熠熠生辉,令人无法接近。
展开剩余81%西王母之所以能在后世呈现出百变的形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昆仑山的误导以及《山海经》所设置的语言迷宫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通常所说的昆仑山,是指横跨帕米尔高原,横穿新疆、西藏,并延伸至青海的那条山脉。之所以这条山脉被称作昆仑山,是汉武帝依据张骞对西域的探索所得出的结论。在《山海经》的记载中,西王母便栖息在昆仑山的巅峰。她的神话故事与这座山紧密相连,因其还是黄河的源头,这座山也被视为华夏文明的“万山之祖”,象征着天地之脉、神灵之源。
然而,西王母所栖息的昆仑山,并非我们今天所知的那座。实际上,早在汉武帝命名昆仑山之前,北方的先民们便常常遥望南方的一座神山。这座山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这正是对南方那座山的描绘。昆仑这一名字的出现,源自《山海经》,该书提到昆仑一词的频率高达二十次之多。屈原在《离骚》中,也曾多次提及昆仑山,显示了它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西王母栖息的昆仑圣山,与西域的昆仑山是截然不同的,它是那座燃烧着火焰、神圣不可侵犯的山。
关于昆仑山的迷团,或许早已在殷商王朝的龟甲卜辞中埋下了线索。“昆仑”这一词的最早书写,字形上没有直接指向山,而是包含太阳与祖先的象征。古代先民在祭祀活动中,往往会在火焰熊熊的祭坛上进行神圣的仪式。因此,“昆”字中的太阳符号与“比”字的聚集含义,代表了部落成员围绕火焰祭祀祖先和神明的仪式。这就是“昆仑”二字传递的原始含义。
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逐步揭示了“昆仑”最初的象征意义。例如,1999年考古学家在湘西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大型祭坛,距今已有6000—5700年的历史。该祭坛呈椭圆形,高处距地约0.8米,周围火烧痕迹和草木灰堆积层,标志着祭祀活动的展开。类似的祭坛遗址遍布华夏各地,包括环太湖流域的昆山赵陵山遗址,以及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这些遗址的发掘,揭示了古代先民在低矮山丘上进行祭祀活动的传统。
昆仑山的“神秘”并不源于其本身的高峻,而是在先民心中,它是连接天与地的神圣之地。《山海经》所描绘的昆仑山“高万仞”,实际上是表达了先民心中对这座祭坛的精神崇高的敬意。昆仑山作为一个精神符号,象征着先民的信仰与文化根基,它不仅是神话中的山,更是神圣的祭祀场所。
这座“神山”成为了西王母神话的发源地。西王母之所以居住在昆仑山巅,也就象征着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华夏文明的女神,她的形象不仅具有神权,也与玉器和神圣祭祀密切相关。玉是华夏文明中神权的象征,西王母的“玉山”便是这种神权的象征,她的巫权和神权,正如那座上升至天际的神山一样,远超其他神祇。
《山海经》作为对西王母神话的主要记载,揭示了她的神秘与崇高。在这本奇书中,西王母的形象虽然较为模糊,但她却是神权的化身。她不仅掌控着自然界的神力,还代表了华夏女性神话中最为崇高的一面。而在殷商王朝的龟甲卜辞中,“西母”这一称谓也多次出现,表明她在祭祀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西王母的形象是充满母性光辉的,她是大地母亲的象征,体现了我们先民对母亲与生命的崇拜。她的形象也与“牛首人身”以及“牛首玉身”这一神话形象紧密相连,这两种形象体现了她神圣的巫权与神权。在这些象征中,西王母不仅仅是女巫的象征,更是维系人类与自然、生命与死亡之间联系的神圣存在。
总的来说,西王母的神话虽然被层层迷雾包围,但通过考古发现与古代文献的解析,我们逐渐揭示了她那深藏其中的神圣历史。她作为华夏文明的母神,连接着天地与人类,也代表了古代人类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崇拜。
发布于:天津市新宝策略-配资炒股配资平台-炒股开户在线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查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